本网讯(通讯员 胡琪琪)2025年7月25日,迎喜门社区里,我们管理公司青春健康科普志愿服务队正参与一场特别的非遗体验活动。竹篾的清香与颜料的芬芳在空气中缠绵,非遗传承人鲁进老师如同一位怀揣秘密的神奇向导,引领着一群孩子缓缓叩开迷你风筝背后那片奇妙的世界。我们的志愿者围在长桌旁,随时准备化身小助手,一场交织着稚嫩童趣与千年匠心的非遗传承之旅,在期待与笑语中悄然铺开。

“可别小瞧这个小风筝,它呀,能飞到三层楼那么高呢。” 鲁进老师一边轻轻晃动着手中的迷你风筝,那小巧的身影在阳光下微微颤动,仿佛下一秒就要展翅高飞,一边慢悠悠地讲述着制作技巧。
孩子们的眼睛瞪得溜圆,像是被施了定身咒一般,紧紧盯着那只神奇的迷你风筝。他们的小脸上写满了惊叹与向往,纷纷摩拳擦掌,小小的身体里仿佛积蓄着无穷的力量,跃跃欲试,恨不能立刻就亲手制作出一只属于自己的风筝。

志愿者们迅速行动起来,当起了小助手。他们耐心地教小孩子们用十字捆绑的方法固定风筝骨架,指尖的动作轻柔而精准。“你看,这样交叉捆绑,骨架才能稳如泰山,风筝才能飞得又高又远。” 一位志愿者温柔地说着,手把手地引导着孩子的小手。那十字捆绑的绳结,就像一个个坚固的承诺,将竹篾与传承紧紧相连。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小手虽然稚嫩,却充满了认真与执着。他们笨拙地模仿着,时而眉头紧锁,为系不紧的绳结而苦恼;时而露出灿烂的笑容,为自己小小的进步而欢呼。
当最后一根丝线系紧,童稚的欢笑声在竹篾清香中渐渐沉淀。这方寸之间的迷你风筝,轻盈却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回响,成为连接古今的灵动纽带。而穿梭其间的志愿者们,则化身无声的渡桥,让古老匠心的温度,精准触达每一颗跃动的童心。此刻,绳结系住的不仅是风筝的筋骨,更是悄然埋下的文化火种。

(本网编辑:邓易)